米乐m6“乡村振兴 委员行动”专栏 - 广西百色政协网

2024-06-12 02:45:1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最近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政协责无旁贷、大有可为。为了推动我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政协决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委员行”活动。

  秘密恋爱是隆林仡佬族谈恋爱定终身的风俗习惯,即青年男女在秘密状态下交往、相会、谈恋爱。

  仡佬族的婚姻,一般都经过交友谈恋阶段。他们的交友方式有两种:一是男女青年在日常的节日、喜庆、生产生活活动中,四人一伙,六人一群地互相逗歌,认识和了解;二是男女青年在某个场合相遇,一旦男的看中了某位姑娘,就向姑娘摇手巾作暗号,如果姑娘也看中男的,立即随小伙子而来谈笑交朋友。

  男女双方经过交友认识后,若一见钟情,或双方都有相互托付终身的愿望,就会不断地利用节日、圩日、红白喜事等机会与场合秘密约会谈情说爱。因仡佬青年公开恋爱或在父母和长辈面前谈恋爱,被视为无家教和有失体面,所以他们谈恋爱特别害怕遇上父母和长辈,也很忌讳其他人知道。两个人的约会都在秘密中进行,非常的谨慎。虽然是谨慎和秘密,但他们都很真诚和甜蜜。他们两人大多在晚上约会,白天约会的就到坡上或山沟那些僻静之处。约会时,有的以对歌形式来表达爱慕之情,有的以互相交心攀谈的形式来交流,不管是哪种形式,恋爱始终都在秘密中进行。

  经过一段的秘密恋爱之后,双方恋情日益深厚,互相山盟海誓,互赠信物,订下终身。定情信物,女方一般是银手圈或发针,男的一般为手巾或包头巾。解放后也有的互相赠送相片作信物。互赠信物后,双方还要进一步地相互考察,看对方是否真心实意,如发现对方另有新欢,则立即通知对方终止恋爱关系,双方退还信物。若经过考察,双方均无二意,男方就把秘密恋爱的事告诉父母亲,至此,恋爱由秘密转向公开,男方父母便托派媒人至姑娘家去问亲。

  在百色,壮族是个大家庭,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各地婚姻各有风俗特色,但从总体上考察,其共同点也是普遍的。

  壮族婚姻,民国前清时多为封建婚姻,由家庭父母代办,父母说了就算,嫁狗随狗,嫁鸡随鸡,决无二话怨言可说,不然只有跳河悬梁自尽,以示反抗,有的父母还为儿子找来童养媳,3、4岁就带到家里来养,16、17岁就结婚。在过去特别是封建社会里,男女孩不能在一起见面游玩,特别是婚龄男女,女青年出门还要戴罩纱朦面,由亲人管理外出游玩,决不能和外面男人接触。婚姻一般请媒婆走访说媒,以甜言蜜语撮合,强调门当户对。婚姻大体步骤有三:一是“开口”讲婚,要赠送一定礼物,钱物越多越贵重越好,成效高。二是女方同意,男方下“订婚”,这次一定要送贵重礼物(金、玉、钱、物品),男方根据自己能力尽力而为,女方送回“八字”(用红纸写生辰),并赠送给男方一双自己亲手做的布鞋,布鞋白底黑面,鞋有花心图案,以表衷情、手艺、聪明、伶俐、敬爱。三是男女双方“八字”合成后就可结婚,这一步特别隆重,准备时间为2至3年,主要是筹办婚宴,做结婚嫁妆,提前通知远近亲友。

  到了双方事先议定的婚期就举行婚礼。婚礼一般要连米乐m6续几天,第一天是预备酒宴,双方各自杀猪,做各项预备工作,男方把所应送女方的各种礼品一次性抬送到女方家。第二天为女方家正宴日,女方家请正客,当天晚上,女孩于出嫁离家前拜祖宗和父母,家里特设一酒席让嫁女一个人自己吃,并且请家族长辈一人来面训,以示此后就是自己成家立业,独立安居,在夫家,要遵守妇道,听从公婆,尊重长辈,夫妻恩爱和睦,白发到老。其中有一个特别礼俗,即父母在一碗大米干饭中“偷偷”放入一枚金戒指(也有放银元和手圈),放好后将这碗饭送给嫁女食用,嫁女接过碗来首先将干饭拨开,把父母事先放在饭里的金戒指拿出来。这是父母赠送女儿嫁礼的一种特殊方式,有两个含义,一是为女儿日后出现困难时提供紧急备用财物;二是预示女儿粮食贵如金银,要珍惜爱护。除给女儿藏有金戒指的饭碗外,父母还交给女儿一碗面,表示婚后夫妻恩爱长寿。拜祖宗父母后,穿好嫁服(有的自己备、有的租用),准备好一切待男方来接亲。接亲出嫁的时间是当天午夜,嫁女出娘家门进夫家门的准确时辰双方早已议定。

  男方婚期的第一天主要是送婚嫁礼品给女方,做其他准备工作,第二天设预备宴。这天主要是组织安排接亲事宜和派队伍到女方家接亲。没出门接亲之前,就围绕接亲做好各项准备,组织接亲队伍,做好分工安排,备好花轿,吹八仙,打6至8把火把等。到了接亲出门的良辰,接亲队伍便提着灯笼按时出门,一路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抬着租来的大花轿,朝着女方家行进。队伍由族中的叔爷领队,新郎骑上大红马走在队伍中,新郎邀请来的2~3个陪郎紧跟其后,媒婆也在队伍中。接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派人到门前迎接。在女方家人的引领下,媒婆带着接亲队伍进入到女方家屋内,落坐中堂。女方家人敬烟送茶,双方欢谈,过一会,女方家设宴招待新郎及其他接亲人员。吃过饭后,也就到拜堂时辰,新郎新娘双双拜堂,嫁女拜别父母后在陪女的搀扶下坐上花轿,接亲队抬着大花轿和嫁妆按时辰走出女方家门,浩浩荡荡按原路返回。一路上,同样吹八仙,敲锣鼓,放鞭炮,热闹非凡。

  在接亲过程中,双方都特别注重时辰,嫁女上轿出娘家门要看准时辰,不能提前或挪后。新娘到夫家也要看时辰进门,如提前到达,即便是黑夜,也要轿内停在门口等待时辰,时辰一到,方可出花桥进屋。进至屋内即拜堂,拜堂后双双携手步入洞房。

  第三天是男方正宴酒席日,宴席中新郎新娘逐桌向亲友敬酒,以示敬谢。女席吃完饭后均打包各自拿回家,男方席不打包,吃完饭后另给每人4~6个包子。应邀前来吃喜酒的亲友多数提前送结婚礼物(钱财、物品),少数人即在吃喜酒那天才当场送礼。

  新娘嫁后第三早,按传统惯例,新娘在新郎陪同下回到娘家,两人又向其父母跪拜,拜后得到父母赠送的封包利市。当天,新郎新娘和女方家人一起聚餐。次日,新郎新娘应邀到女方亲友家吃饭,以认亲或加深印象,增进情意。新郎新娘在女方家小住几天后,男方父母派人来接,夫妻俩又双双回到新郎家。至此,整个结婚仪式宣告结束。

  壮族婚姻中,如有一方是属再婚的,那结婚的形式、步骤就稍有不同,一是简化,二是多进行了一个例俗,那就是跨布与火锅。接亲那天,请来“魔公巫婆”,在新娘经过的途中,用两条2、3米长的黑白布平摆在路上,中间用铁锅烧桐子燃火,师公咒法灵,吹佛水后,请再婚夫妻从布和火锅上方一跨而过,后即把黑白布条分开隔离丢掉,有的还杀狗,用狗头插放一头(一边),用狗尾巴放一头(一边),以示与前妻(或前夫)的鬼魂隔离,永不互相干扰,永保夫妻安宁。

  新中国成立后,壮族婚姻习俗有所改变,人们逐步从封建婚姻中解放出来。随着社会文化进步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壮族婚姻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男女婚姻自由、平等,婚姻法律意识增强,主动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书,并大都能实行新婚新办。如今的壮族婚姻,既有了新的内容又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

  入赘这种婚姻习俗在百色范围的各民族都存在,特别是壮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中比较多些。而在大多数地区,相对于男娶女嫁的婚姻形式来说,入赘只是一种偶尔的现象,占的比例很少。但在桂西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小伙子到姑娘家上门入赘的现象却是十分普遍,且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不断。这里的不少村屯,上门入赘的男子往往占同龄男子的大半以上。一个寨屯里,家家户户都有人上门入赘,真是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

  驮娘江流域壮族民间上门入赘婚姻之所以如此之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女方而言:

  首先,壮族民间素来重男轻女思想比较轻淡,至少不像其他民族那么严重。自古以来,驮娘江流域的壮族民间一直遵崇着娅洛甲(壮族民间传说的造物主布洛驮之妻)、娅幌(壮族民间传说的谷物女神)和娅囊仙(壮族民间的女英雄)等,因此,人们对生男生女的态度都基本一样,并不在意是男是女。在他们眼里,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贵贱之分。有时候,觉得女孩子比男孩子更会体贴和伺候老人,更会孝顺父母,因此,他们往往希望生育女孩。家里生有女孩子,特别是对那些聪明、漂亮,或者具有某种特长的女孩子,父母一般都不愿或不轻易外嫁离开家门。

  其次,村里的环境条件好,或者娘家比较富裕等,也往往不愿让姑娘出嫁。一些城镇或村屯,当地自然环境较好,交通比较方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相对比较优越,而男方家的各方面条件又不如女方家,这时候,姑娘们通常也是不愿意离开本村屯,不愿离开娘家,而其父母当然亦不肯让自己女儿嫁出去。于是,便招姑爷上门入赘。

  再次,那些只生有女孩而没有男孩的家庭,就更需要招姑爷上门入赘传宗接代了。按照壮族民间习俗,男子上门入赘,要改随女方姓氏,而改随了女方姓氏,女方家就有人传宗接代了。有的人家认为,嫁女儿出去只赔不赚,划不来,虽然出嫁前男方要付给一定的彩礼,但出嫁时娘家同样要有相当的嫁妆陪送。嫁女儿其实不如让她们呆在家里,起码也有个帮手。

  就男方来说,如果家里兄弟多,且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父母没有能力讨那么多的儿媳妇,就只好让一部分儿子离家上门入赘。而有时,媳妇多了,妯娌之间往往难免闹不团结,无端给老人增添许多烦恼。特别是旧社会和改革开放以前,国家还没有颁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小孩都比较多,一对夫妻常常都会生育五、六个以上的小孩,有的甚至多达10来胎。孩子多,家庭经济自然就困难,而住房亦有限,因此,让一部分男孩子上门入赘就很是自然的了。

  第一种情况是短期上门,时间多则5到8年,少则2至3年,甚至更短,到期即让女方随丈夫回夫家。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女方弟妹尚小,需要姑爷先上门一段时间,一起照顾女方的弟妹,待弟妹长大了便可离去。这种婚姻男人们一般都乐意接受,因为结婚时,男方往往不需要付给女方太多的彩礼,基本上由女方家里自行操办。将来男方携带妻子回自家时,不得与女方家分配家产了,届时只能任由岳父岳母分给多少即得多少。这种情况的上门后来又演变成一种叫“做两边人”的婚姻状况,即男女同是一个寨子人时,结婚后男女双方各在各家,特别是女方一般只在自家,而男方除了到女方家住宿之外,生产劳动方面则两边家里都要兼顾。至于将来,不外乎有三种情况:要么女随男,要么男随女,要么男女均与家人分离而自立门户。

  第二种情况是永久上门入赘。这种情况在相亲说媒时即已事先讲好,有的还立字据,以示永不反悔。永久上门入赘的男子要改随女方姓氏,至少其子女必须随母姓。即使将来分了家,家里的神台亦只摆供女方的祖宗。有的人家则让子女带父母两姓。例如,假若有一个姓李的男子到一姓韦的女子家里去上门入赘,其子女则叫韦李×。短期上门者没有上述俗规,其子女随父姓或随母姓均可,有的则让男孩子随父姓,女孩子随母姓。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为摆脱贫困,驮娘江流域壮族民间女子外出打越来越多,她们见了世面,思想观念改变了,很多人都嫁到外地去。她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或嫁到城镇,或嫁到发达地区,在本地招男子上门入赘一起过日子的少了,入赘婚姻在逐步减少。

  结婚是一桩婚事的高潮与最后环节,是婚事中是隆重的一道仪式。隆林壮族在结婚这一环节的过程中,都要按俗规来进行各种活动,而且很是独特,风雅有趣,古朴纯米乐m6情。

  结婚时,男女双方都各自在家中办酒席请客庆贺,壮语叫“楼老”,又叫“楼嫁”,即意为出嫁酒。隆林壮族俗规规定:结婚办酒宴请宾客,男方家和女方家不能同时进行,即第一天女方家请客;第二天男方家请客。

  虽然办酒不同日,但女方家办酒用的酒、肉、蛋、米、糯等食品大部分是男方家送来的彩礼。因此,在结婚前,男方家需要准备很多结婚时用的东西,如猪、鸡、鸭、鱼、酒、大米、糯饭以及送女方家的酒礼、彩金、办酒费等。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家就选好时辰,把应送给女方家的酒礼送到女方家,供女方家请客。女方家请客的那天,女方家把男方家送来的酒、肉和莱做成每桌6至8大碗(县城群众大部分办10碗)。然后恭请村寨的人和街坊邻友、亲戚吃喜酒。女方家办酒,不请八音。客人送的礼物多是布料、脸盆、毛巾、床毯等。女方父母一般陪嫁的都是柜、箱、银镯、衣服等。现在,富裕人家要送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

  男方家办喜酒设宴,都请家族亲人、三亲六戚和亲朋好友前来赴宴,请八音队来迎亲闹房,增加喜庆气氛。到男方家赴宴喝喜酒的客人,携带礼物多数是钱,少的2元、5元不等(在县城的起码20元以上)。被请来的八音要闹到客散为止。每次有客人来时,八音先要放下碗筷吹奏一番,表示欢迎。八音队的酒菜不断增添,尽量满足八音队。

  女方出嫁时辰都是由男方家选定的,一般选在鸡啼以后天亮以前,因为这个时辰万籁俱寂,不会听见不吉利的声音,且行人稀少,不会碰见不吉利的事情。临出门时,新娘跪拜父母,大哭一场,哭是好事,示意到夫家后丁财两旺,也有的为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掉下“思恩泪”,哭得很伤心。此时,夫家派来迎亲的挑夫们,分别扛着嫁妆,伴郎提着灯笼,伴娘和接姑负责照应新娘,一行人返回夫家。新娘、伴娘、接姑打扮都一样,每人都撑一把布伞,表示新娘安全到夫家。

  新娘未到家前,新郎家先布置好新房,贴上对联,在祖宗神位上烧香、点灯、敬酒,八音队奏音乐,有的根据需要奏演采茶曲。新郎的父老长辈围坐在火坑聚餐等候。新娘将要进门时,先放一阵鞭炮。新娘一进门,首先跪拜祖宗神位,后拜火坑周围坐着的长辈,拜毕即入新房。

  新娘出门前,兄弟姐妹们便在离家不远的沿路上置岗设卡,少的二、三岗,多的五至七岗。迎亲队来到各关卡,兄弟姐妹们都把好关卡,堵住去路,拉住新娘不让走。这时,男方迎亲媒人就得发红封包给新娘的兄弟姐妹,收了封包,兄弟姐妹们才放行,如果媒人没有封包,新娘就过不了关卡,走不成。娘家兄弟姐妹这样设卡收红包,不是纯碎为了贪财得到那些封包,而是表示弟妹们对新娘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和无比的思念,同时也以此抬高新娘的身价,以示新娘的高贵。因此,这封包就被称为“思念钱”。封包每封8角至1元不等,现在随着人民的经济生活不断提高,封包也提高到50至70元。

  结婚的这天晚上,新房里张灯结彩,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八音喧闹,厅堂上两旁贴着醒目的婚联。堂中贴着金光闪闪的双喜字,桌上两支双喜蜡烛闪烁,堂屋正中坐着主要的长辈老人,其余的亲朋好友分别在两旁围观,热闹非常。

  “安花”开始了。新郎新娘由一对孩童作陪(这对孩童一般要经过挑选和训练过),手拿点燃的“火炬”步入厅堂,然后先作拜堂表演。表演时,两个孩童首先朝门前拜天地,后拜家中长辈老人。表演中,如果某一个陪童走错了规定的步伐,或使点燃的“火炬”相撞,就会引起围观的亲友一堂哄笑,不但自已被罚饮酒,而且要罚新郎新娘饮酒。表演得好,亲友们就拍手喝采,还会得到家中的老人、亲朋好友奖给糖果。陪童表演结束后,分别站到两旁围护新郎新娘。

  轮到新郎新娘拜堂的时候,同样要进行“安花”,表演得好,陪童照样得到糖果,表演错了,不但自己被罚饮酒,连陪童也照样被罚酒,还得重新表演。如果陪童不会饮酒,新郎新娘就得代饮。新郎新娘拜堂表演完后,由陪童陪入洞房,“安花”才宣告结束。

  新娘到夫家后,一般不露面,不待客。躲在新房里,生活由接姑和伴娘照顾伺候。这叫“躲房”。在接姑和伴娘的陪伴下,新娘只在新郎家住三天,第一天不出新房门,第二天认家门和父老兄弟姐妹,第三天早晨由接姑和伴娘陪同去挑水,认识水井,熟悉一些道路。挑水回来后,在家婆和接姑的指导下蒸糯饭,做糍粑和其他一些轻的家务活。

  新娘在新郎家三天后,第四天早上带上五色糯饭、两只鸡由接姑和伴娘陪同,沿着出嫁原路回娘家,俗称“回门”。新娘回到娘家后,次日再由接姑把新娘接回夫家,这叫做“二次迎亲”。这次回夫家伴娘不再作陪,当晚夫妻即可入洞房,过夫妻生活。

  德保县壮族的婚姻,相对其它地区的壮族而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解放前,父母包办婚姻严重,还有童养媳。由于种族歧视,不与外族通婚。解放后,提倡民族平等,婚姻自由,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父母包办和童养媳基本消除。

  父母要为儿子娶妻,先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求取庚贴(年庚八字),这叫“问字”。女家答应给“八字”,叫“许字”。多是口头告诉,有的用红纸条写。男家得了“八字”,先放在祖宗的香炉底下,以验凶吉。如果3天内家中无事故发生,为吉祥,即将“八字”给“算命师”或“道公”算命。如果与家人不相克,便决定结亲。“问字”在县城一般不用礼物,乡下则送一斤猪肉和一壶酒给女家。

  男方家对上“八字”后,就派媒人去通知女方家,约期订婚。订婚礼物为冰糖、槟榔各1盒,彩糯饭2担、线公斤。民国年间改用糖、饼各5公斤。女方家回礼:布鞋1双、毛巾1条、布1匹,还有笔墨等。女方家用红纸或红绸正式写女儿的八字给男方家。南路一带乡村,还用四根鲜韭菜,少许五色糯饭,红、绿线各两条夹在布匹内,并派姑娘的亲弟(无亲弟或弟还幼小,则以族弟代替)送到男方家,这叫“送八字”。订婚,男方家叫“下槟榔”,女家叫“吃槟榔”。

  订婚后,男方家给女方家送两次礼,县城及城关镇的,第一次在端午节,男方家送给女方家面条5公斤,大线瓶;第二次是中秋节,送月饼4至5公斤,富有的则送6至7公斤不等。女方家将男方家送来的面条、月饼各回退1公斤。其他各乡村第一次春节,男方家送女方家糯米1担,猪肉1大方块,线双或家公、婆,兄、弟各1双,并回退原礼物的一半;第二次是在中元节,男方家送糯米1担,活鸭2只,如女方家父母新丧,要加买纸衣等物。女方家回退原礼物的一半,年年如此,直至迎娶。

  男方家选定了结婚日子,就派媒人通知女方家,并送些小礼,叫“报日”。礼物有彩糯饭1担,大线公斤)。女方家得到“报日”后,就宴请亲戚,商办嫁妆。到迎娶日,男方家行聘礼,即2大礼,大礼有双礼和单礼,一般行单礼,县城和乡村富户多行双礼。彩礼有:聘金富户100贯,中户、贫户为59或40贯(后改用铜线对,金、银、玉镯各1对,金、银、玉簪各1根,金戒指1只(没有实物则折钱,中、贫户无金、玉则用银、铜)。此外还有油炸花结、脆条、麻蛋、片糖、槟榔、茶叶、食盐、红蛋、五彩糯饭各4大盒,米花20大团,大油团20个,大线坛。城镇富家还送尤鱼、大虾、海参4大盒,活羊、活鹅各1对。乡村富户则送活猪1头。彩礼由媒人护送至女家。随后,媒人又为女方家押送嫁妆回男方家。嫁妆有:梳妆镜1面,香案1套,桌1张,金银耳环、银玉手镯各1对,面盆、茶壶、酒壶、灯盏各1具,皮箱、棕箱、木箱各1对,被褥4至5床,蚊帐2床,衣服20至30套,礼鞋10至20双。如果男方家聘礼有金耳环则送回绸巾1张。

  结婚那天,男方家备花轿迎接新娘,有些乡村是新郎骑马迎接新娘及伴娘。迎亲队打灯龙,张彩旗,敲大锣,吹唢呐。迎亲时,还要准备红封包,否则新娘不上轿。这些封包的名目是“整容”(给为新娘梳妆打扮的人),“扶手”(给扶新娘上轿的人),“开担”(给接彩礼担子的人),“把门”(给新娘的兄弟),“清轿”(给打扫彩轿的),“针被”(给缝被褥蚁帐的),还有送给伴娘的等等。

  新娘出阁前,父母办一筵席为女儿及伴娘饯行,等到花轿临门,“扶手”将遮羞花帕蒙上新娘的脸,扶着新娘叩拜祖宗、父母,然后出门上轿。在阵阵的锣鼓声、唢呐声和鞭炮声中,轿夫轻快地抬着花轿返回男方家。

  新娘到来之前,男方家在祖宗堂前设一筵席,安排新娘坐上座,陪郎(即相宾)伴坐两边。还请一位子孙满堂,有钱有威望的老人来烧香点烛,咒上吉语。席间,陪郎频频给新郎劝饮,并在新郎面前放一只碗,由陪郎夹菜入碗留给新娘。当花轿一到,陪郎即为司仪,偕同新郎到花轿前迎新娘出轿,新郎、新娘双双入门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爹娘,四拜媒人,然后夫妻交拜。礼毕,陪郎将筵席上的明烛移入洞房(新房门额挂着新郎的裤子),接着让新娘从裤子底下进去,新郎跟在后面,用一把尺子挑出新娘头上的遮羞帕,并将尺子向新娘头上作拷状三下后,就转出洞房到中堂,待宾客宴饮。

  居住在平果县果化镇龙色、东孟村一代的壮族人民,他们那传统的婚姻习俗,民族气息浓厚,与众不同,风情独特。从谈恋定情到嫁娶结婚要进行许多俗定仪式,都是那么的别树一帜。

  说亲男女双方在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经多次的接触,彼此有些了解之后,经一段时间的恋爱,双方开始相互赠送物品。男的一般给女的送衣服、毛巾之类,女的则给男的送自己亲手纳的白底布鞋和绣巾。从第一次互送的物品中,已能看到对方的衷肠,是否能与对方结合便可知分晓了。女的若是不心甘情愿和男的结成终身伴侣,赠给男方的白布底鞋都是用“漏?”的布纳的,没穿几天就陷底了;男的要是不真心和女的合为结发夫妻,送给女方的衣服扣钮接缝,穿脱三两下就掉开了。要是双方在互送的物品中没有“漏?”现象,双方便会心神领会,恋爱就进一步升温,一段长时间的热恋之后,秘密转为公开。男方的父母哥嫂便频频到女方家说亲。去时带些糖果饼干,有的还带香烟酒肉,以示诚心和关心。说亲是个难过的关,即使男女双方说好了,男方的父母哥嫂也不容易过关,因为女方家的父母常常是不会那么随便答应亲事,没有谁家的父母当初就说:“这样就这样吧”而是说:“我家女儿还小,还不到出嫁的年纪,过几年再说吧”、“我家小女那么笨,怎么能与你孩子相配,还是另选高门吧”而作为男方的长辈就得耐心了,要是遇到有意给你设圈套的亲家,你就得费尽脑汁,巧妙避开,千方百计地讨好女方父母,使他们心服口服,乐意地去煮吃你送去的酒肉,即使说出的话带有“杂音”,说亲也总算大告功成了。要不然,你的三寸舌头还要去磨。因而有“成亲容易说亲难”之说。

  定亲亲说好之后,男方家便选定定亲日期。定亲吉日凌晨时分,男方家一行10人的定亲小组带着酒肉、鸡、糯米饭、盐、糖、槟榔果和菲芥草(即定亲草,地方壮语叫“果扭”)等物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兄妹感到满意的就热情招待男方家来客,给他们让坐、敬茶。男方家去的人则给女方家的人递烟、递糖。期间,女方家一边生火炒菜做饭,一边到寨上或寨外去请人,上至外祖父母,下至小姑小姨全都请来,还在怀里的娃娃也不能撂下,男女老少一起来喝这一杯定亲酒,吃这一餐饭。入席时,男女分开,男的坐中堂,女的坐后堂。席间,两亲家频频举杯劝酒,畅怀对饮,谈笑风生,好不热闹。不多时,糯米饭上席,大家放开吃个饱,吃完了再端上来,不必客气,如你客气不吃,此来就是没意思罗米乐m6。

  酒足饭饱之后,举行定亲仪式,男女双方选派出有了孩子的男士(不丧偶)组成双对(一般3到5对)来参加。中堂上摆上干净的饭台,拿出男方带来的菲芥叶子,按参加仪式的人数的摆上每人一叶,然后在叶子里放置切碎的槟榔果、糖果、饼干。参与者坐下来,将自己前面的一份用菲芥叶包好,等待庄严的时刻。主持人宣布定亲仪式开始,某某元老便吟诵起定亲谣:“……(菲芥)叶圆不分叉,崖生树上爬,如今到我家,和我定亲家,亲家望亲家,脸上笑开花……”,当念到“千年同根连,万载是亲家”时,各人与对面的人互换叶包,并同声说道“千年同根连,万载同叶茂,如今定了亲,来年抱(生、见)个好儿郎”。说完,各自将手中的叶包吃了。菲芥叶及包入其中的食品,都有一定的含义:菲芥叶(定亲草)象征夫妻恩爱,槟榔果象征爱情永固,糖果饼干象征未来的生活是甜蜜的。

  定婚日结婚日期由男方家选定,并提前一个月到女方家过礼,告诉女方家结婚的具体日期,使女方家有时间做好嫁妆和各种筹备工作。去时需3至5人同往,带去成鸡一对,米酒5公斤,猪肉2公斤,礼金300至1000元,新娘服装费50至100元,带去送父费100至150元,这些礼品礼金都一一帖上红纸,即全包红,以示吉祥如意。女方家就用男方带来的酒肉做菜,并叫亲戚来与亲家欢聚共饮,公开成亲日期,让大家都一起来关心这订亲之事。

  卖傻饭经过“多磨”的说亲和定亲,姑娘即将出嫁了。在离出嫁时间还有两三天的时候,不管路途有多远,姑娘都必须到外祖父母家去吃一餐饭,名曰“卖傻饭”。据说,吃了“卖傻饭”,姑娘出嫁后会变得更加美丽俊秀,心更灵手更巧,丈夫更喜爱她、体贴她,生活更是幸福美满。

  帖婚联帖婚联是年青人结婚不可少的一件事。但壮族青年新婚帖婚联与其他民族有不同之处。结婚前两三天,就请能写会画、能剪会帖有文化的人到家来作一番观察布置,屋里屋外全部帖上五颜六色的花剪及对联和少量画报,连母亲房间的板墙也帖得花花绿绿,不留一点空隙,真可谓是“粉刷”一新,令人眼花缭乱。所有对联都是红纸黑字或黄字,不能用白色,因在喜庆之时用白色不吉利。对联的格式也特别讲究,中堂的那几副,字数一定按“长生苦老病”这5个字循环推出,凡是联中推中“苦”、“老”、“病”这三字不用,推中“长”、“生”可用。又如“百年皆老”、“五世其昌”、“丁财两旺”这种份量较重的横批就得因地制宜,不能随便乱贴。

  送父姑娘出嫁的具体日期定下来之后,女方便物色一位送父。送父一般是由嫁女的叔伯堂哥来担当,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哥哥。送父在嫁女出嫁时,送给嫁女一把雨伞,一只木箱或锅头水缸等家具。从此,送父就被嫁女认作第二父亲。嫁女出嫁那天,新女婿给送父送去满满两大篮糯米饭,猪肉2到5公斤,红包人民币2到50元,以认二岳父母和表示衷心感谢。以后嫁女坐月子,送父的免不了要送去猪脚、鱼肉、鸡蛋之类的补品,给女儿滋补身子。满月了,还给嫁女送襁褓、背带,给外孙送衣服和一只消灾止哭的项鸡。

  出嫁壮族姑娘出嫁那天,穿的出嫁服是用蓝色和黑色布料缝制的,一般忌穿白衣服和红衣服,也忌直接买成衣。另外米乐m6,父母亲是不能参加送亲的,同胞弟妹在姐姐出门时也要回避。与新娘一同前往新郎家的有新娘的女友3至5个、陪嫁小女仆一个,还有扶婆和背父(也叫马夫马父)以及抬送嫁妆等,一行二、三十人,他们都穿上盛装,一般凌晨一点钟就整装待发。柜子、箱子轻重都得两人抬,竹垫、草席,虽轻,也得安排两人。背父的任务是逢岔路、过桥就背新娘过这些路段。有的背父不顾路程远近,新娘子一出门,就一鼓作气全程背送新娘到新郎家。扶婆是男方家派来的,新娘出门,扶婆走在新娘的前面,负责带好新娘,当背父不背新娘或不便背新娘时,她就得在新娘的一侧挽住新娘的手扶新娘走。进了新郎家,两人手挽手,半撑着黑布伞遮着脸面并排进堂。进到屋堂,拜堂时间到了,在主持人“一拜……二拜……三拜……”的喊声中,新娘在扶婆的带领下双双下跪、叩拜、再下跪,再叩拜。与此同时,鞭炮齐鸣,笑声四起,无数红包飞落到新娘的脚下,这是家公家婆们给新媳妇的答谢首礼,等扶婆将红包一一拾起之后,才放开新娘的手,一起进入洞房。陪嫁的小女仆一般是5到7岁的小女孩,在送迎亲往来路上,她始终挑着一小担糯米鸡蛋饭和糖果饼干小食品跟在队伍的后面,有陪嫁小女仆跟着,象征着新娘日后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小妹、女儿侍候、陪伴,吃喝不愁,不孤独寂寞。

  邀坐钱等新娘拜了堂,洞房里的一切,新娘的女朋友早已为她布置好了。新娘步入洞房,只能站着不能坐下,如果新娘一进洞房就轻易地坐下,人们会说她“差货”,笑她傻。不久,新郎的母亲或伯母一人挤进洞房去,往新娘手中塞3到5块钱,如果新娘不嫌少,她就慢腾腾地坐下来,相反,新娘就是理也不理。这钱叫邀坐钱,意思是:当新娘的已经来了,新郎的母亲们是否欢迎呢?如果欢迎,就拿钱来表表心意。要不,当新娘的是执意不坐下的,令你新郎家难堪。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