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致敬摄影 798春季摄影展即将开幕

2025-04-27 16:44:1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忽如一夜春风来。伴随着北方的春风,2025年798春季摄影展也来了。转眼间,“798四季摄影展”也来到了第米乐m65年。这5年我们把每一次的四季摄影展都当成一个小摄影节,是一次摄影人的聚会,也是对我们所热爱的摄影的致敬!

  本次798春季摄影展开幕之前,我正好在澳门出差,参加澳门文学节的王争平摄影展《风吹草低》的开幕仪式……在开幕式上我见到澳门著名摄影家陈显耀先生,陈先生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了。我问他最近在拍什么?他说他现在开始重新拍胶片了,而且是用大画幅相机。我笑着说:你这是在用摄影对抗AI时代,捍卫摄影最后的尊严啊!陈显耀听后也笑了,说: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在离开澳门的前一天傍晚,我去参加“澳门文学节”的开幕展,有趣的是“文学节”的开幕展竟然是一个摄影展——葡萄牙当代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家阿尔佛雷多·库尼亚(Alfredo Cunha)的作品,表现了那些曾经在葡萄牙统治下的非洲国家独立解放的故事。照片都是经典的黑白影像,让人一下回到那个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

  在葡萄牙策展人包伟锋(Joao Miguel Barros)的展览前言中,我被他的最后一段话所感动:谨以此展览作为一次庆祝,一种致敬。致敬人们。致敬地方。致敬未来。致敬摄影。

  有人说:摄影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其实不一定,在这个所谓的“AI时代”,也许恰恰预示着摄影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因为真实的影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作为一个职业摄影人。我这几年最不爱跟人聊的就是“摄影”。因为这些年“摄影”被糟蹋的够呛,当然这里有摄影人自己的原因米乐m6,没文化见识短,人云亦云,自废武功。另外就是所谓当代艺术对摄影的冲击,摄影爱好者、摄影师们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想当艺术家。

  在这个时代,当个过时的艺术家其实很无聊,做个摄影师多牛啊!用摄影去碰瓷艺术,混到最高也就是个二流艺术家。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当个摄影师吧……

  去真实记录现实的残酷与美好,在自然世界中感受那种纯粹的永恒,这些只有摄影可以让你身临其境地做到。

  在现代化浪潮中,北京在过去的20年里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大都市。然而,作为古老文化城市的首都,北京并未放弃其历史角色;老北京的怀旧魅力依然在街头巷尾留下痕迹。本项目旨在探索在繁忙城市背景下,历史与现代之间微妙的平衡。我试图揭示北京人的故事,并将当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北京的怀旧文化融合,捕捉那一刻独特的“老北京”氛围。摄影的魅力在于定格生活中的瞬间,它被延伸到流动性上,时间的感知转化为荒谬。时间,在与空间的基本互动中,超越了现实。它只有通过其象征意义——嵌入物理物体中,以及人类对现象世界中顺序的主观感知,才能感知。空间则引入了更多复杂性:它是具有欺骗性的。相机的机制赋予了照片展示概念性误解的能力,它们倾向于流动,但同时保持静止,并模糊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界限。通过这个项目,在揭示现代北京那些被忽视的故事的同时,我追求一种新的时空关系的可能性,尤其通过摄影来进行诠释。

  曹烜,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三生在读,爱好哲学,热衷于伦理学。正式接触摄影三年,主要实践纪实摄影,喜欢的摄影师是李·弗里德兰德。

  《摄影史记》既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商品,由艺术家高锋创作,探讨了两种时间概念(线性时间和环形时间)在摄影史中的应用米乐m6。

  这件作品在形式上打开是一个独立的小型摄影史回顾展,合上又是一本能随身携带的摄影图册。

  通过建构一种个人的由图像组成的微小摄影史,艺术家对解构集体的用文字书写的宏大摄影史做了一次有力尝试。

  自从人类发现火焰能够给黑夜带来光明后,火焰在漫长的岁月中都扮演着照明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其逐渐被人造光源——电灯取代。近年来伴随“夜经济”、“城市光彩工程”的各项举措推出,城市变革的脚步开始由白天迈向黑夜,城市发展的内容和资源向城市亮化倾斜,电灯的功能性和多样性在此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各式电灯犹如藤蔓般包裹住各类建筑的里里外外,即使是极富历史价值的建筑也无法抵挡被“美化”的洪流,无数灯光再度填满了早已被水泥浇铸的世界。黑夜在五彩灯光的装饰下,俨然变成了巨大的景区,高楼、广场、桥、树木……作为其中景点也丢失了原本的形象属性,成为了一座座奇幻景观。

  近年来,由于工作学习的原因我常往返于国内外,观察到了中国当代夜景观所营造的“超真实”体验。于是我以我生活的城市为原点,凭借我个人化的观看视角重新反思当代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短焦镜头,尽可能远离拍摄对象,通过大场景的特性展现绚丽灯光给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带来的巨大割裂与冲突感,从而更好思考身处在大量灯光堆砌异化后的城市中我们如何回应愈发虚拟化的现实世界。

  葛松源,江苏盐城人,大学摄影教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图片摄影方向。作品曾获IPA国际摄影奖, ND摄影奖, FAPA摄影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其中多个作品曾展览于美国SE Center摄影画廊、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英国格拉斯哥摄影画廊等。现工作生活于南京。

  本组组照拍摄于大凉山腹地,展现了大凉山腹地彝族少年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从个体到群体,从生活场景到劳米乐m6作画面,再到与现代元素的融合,逐步展现出彝族少年丰富多样的生活状态,让观者走进大山深处彝族少年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生活、精神以及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让拍摄者深深动容的,是孩子纯净而深炯的眼神, 坚定、平静,每一个孩子的眼神都充满故事,这是在当代喧嚣的大都市很少能看见的。山野,冬日,寒风,寂寥,雾中隐隐的农舍、村庄,在少年孩子们身上投下的不是荒凉,而是自然状态下的澹然、平静、清澈、阳光与勇敢。或许这里隐隐透出一直在奔跑中的现代文明遗落的某些弥足珍贵的淳朴、刚健的自然天成与美感,它让观者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

  顾英,女,已退休,退休后开始学习摄影。在近年来开展的摄影创作实践中,通过镜头从平凡生活和景象中发现感动的精彩的瞬间,记录时代的特征,以作品承载无言的力量和诉说。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伊朗处于中东地区这个地缘政治敏感地带。中东长期以来局势动荡,伊朗又因核问题等与部分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媒体对这些国际争端的报道,使得一些人会下意识地对伊朗产生恐惧情绪,担心潜在的冲突风险。

  在宗教方面,伊朗主要信仰教什叶派。对于不了解这种宗教文化的人来说,宗教仪式、习俗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诸多规定可能会显得比较陌生。

  从文化差异来讲,伊朗有着古老而独特的波斯文化。但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伊朗的社会传统,和西方文化或者其他一些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也容易让人产生神秘感。

  古代波斯曾是庞大而强盛的帝国,现在还留存有众多历史遗迹。这些古老遗迹见证的辉煌历史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领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伊朗有种神秘和曲解,近10年对伊朗的行走了解,让我对神秘的国度有更加迫切的愿望去读。

  李光健,1957年出生,现居成都,行摄四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旅拍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副秘书长兼采风部部长。

  作品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18届中国摄影艺术展。华夏艺术金马奖、美国PSA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德国国际摄影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临时商店》想呈现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具有时代坐标性的特殊现象:密集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之时,其周边还没有能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品商铺。时代催生出《临时商店》,它之前是没有的,不久它也可能被消失。当然,观者也可以从商品流通的最末端来观察一个社会的进程。

  李念红,女,67岁,四川成都人。十几年纪实摄影创作经历。《渡口》入展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围城》入展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临时商店》入展2023丽水摄影展参展;《城市新纪元》入展四川省第十九届摄影艺术展。

  当大量的打卡快照涌入社交媒体时,这种图像洪流改变了很多人与物质的互动方式。地标、建筑与其他地理信息的真实意义被解构,最终成为视觉信息。但作为拍摄者来说,这些被消解过后的视觉信息反而重构了脑海中最真实的记忆影像。

  寒冬腊月,东北的年集热闹非凡,红火的氛围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成为乡村最鲜活的一道风景。

  集市上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年货摆满摊位,吸引着人们驻足品尝、挑选、购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年味画卷。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拎着大包小裹,脸上洋溢着迎接新年的喜悦。

  东北年集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地方,更是情感的汇聚地,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对团圆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这组照片记录了东北年集的烟火气息和热闹场景,展现了东北人过年的独特风情。

  宋克,教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为高校教师,主要担任《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擅长风光和纪实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多部作品在摄影大赛中获奖或在各类媒体上发表。

  “有风自南”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时运》这首诗,“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每每读来,总被诗人的这种宁静、温暖又纯粹的情绪感动。我的这组照片,是多年来用镜头记录的一些日常瞬间,那一刻,它让我好奇;它让我感动;它让我感受冬去春来的轮回。那一刻,我沉醉其间米乐m6,体会到“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美好。

  《国家战略工厂》关注的是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场所,它们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为了国家战略需要从沿海迁移到中国中西部山区建设的“三线建设”工厂,其中主要是兵工厂、战略物资工、能源工等。这些工厂在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搬迁或关闭,今天已经变成了工业遗迹,它们是整个民族重要的集体记忆。

  袁林,高校教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丽水摄影节、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2018纽约斯蒂文森国际摄影展、第44届英国斯梅西克国际摄影展等,获第27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金奖、2018 IPA国际摄影奖中国赛区第一名、IPA国际摄影奖专业组深度摄影荣誉奖、成都“疫情中的孩子”主题摄影展一等奖等。

  吉林这片广沃的土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始终保持着豪爽直率、良善勤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与土地紧紧地相连起来,深刻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是从2019的开始对家乡土地进行关注和拍摄的,起初只是拍拍风景,渐渐地发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最应该关注和拍摄的,并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和依赖。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平凡,真实而生动,言语苍白,只能用心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和岁月的沉淀。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黑土地用它博大的胸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吉林人,也见证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吉林人的生活变化和文化碰撞。我只是将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他们的生活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来,也算是对这片土地的致敬和历史积淀的感悟。

  展辉,自由摄影人,吉林市人。喜欢站在黑土地上凝视,想用混沌的双眼看清世界。从2011年开始,作品散见《大众摄影》、《吉林画报》、《LFI杂志》、津门网,徕卡镜界、雅昌影像等杂志和媒体,作品曾多次入选吉林省摄影艺术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理国际摄影展、深圳国际摄影展等。

  在北纬43.8°的吉长铁路旁,吉林铁合金厂的钢铁骨骼依然矗立。这座诞生于共和国工业黎明期的巨人,曾以锰铁铸造国家筋骨,用铬铁锻造时代锋芒。镜头穿越锈蚀的管道与凝固的钢水,在斑驳的控制台与寂静的车间里,寻找百万个消失的工业心跳。昔日轰鸣的机床成为时光标本,褪色的文化宫仍回荡着光荣岁月的回声。当《人世间》的光影在此定格,当留守者的车辙在厂区蜿蜒,这些工业遗存正经历着从锈迹到绣迹的蜕变。这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也是东北振兴走向新的未来的起点。镜头见证的不仅是工业文明的谢幕式,更是一曲以铁与火为韵脚的城市更新赋格曲,在798的当代艺术场域中,完成跨越时空的工业精神对话。

  赵彦吉,文字记者出身,半路出家喜欢上摄影。曾策划“白山松水稻花香,吉林舒兰好地方”大型农耕文化摄影展亮相京城中华世纪坛,还连续组织策划三届“全国百位资深摄影家走进吉林梅河口”大型摄影活动。《总理来到咱社区》等摄影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国内其他奖项。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老摄影家协会主席。

  稻草人在田野中塑形、挪移、值守,无惧日晒和风雪,春夏秋冬安身立命无助无怨,作为主角的人,在时光里行走是否有感受到身形无处安放。

  行走北方南方、城市农村,看见形形的人群,擦肩而过似乎又曾相识,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是否在人的身体上留下了烙印?期望以冷静、容观的个人视角观察当下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新形态下国人的面孔。

  周建蓉,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摄影作品获2023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像奖,作品参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丽水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成都国际摄影周、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搜索